现象1.最近发现许多人在分享用AI模型(sora,即梦,nano banana等)生成的各种图片,如电影海报,明信片,红包封面等。
分享人对于模型生成的效果很满意,至少达到其心理预估,但是据我观察,有些生成的图片偏离了预期,例如提示词要求生成汉服,却生成了清朝马褂,而作者显然区分不出这种偏差。造成此类现象是由于分享人缺乏与此相关的知识,即没有专业的基础素养,没有专业的品味,却用专业的工具做专业的事情,最后得到的作品也不够“专业”。“专业”这个词说的重了,如果只是自娱自乐,也没什么不好。
现象2.在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视频的评论区,经常有网友质疑该视频是否为AI生成。
随着大模型的发展,许多曾经表现出的机械化的特点已经逐渐被摆脱,我去年做翻译工具的时候,还抱怨由大模型翻译出的文本语气太过僵硬,不够拟人化,但是今年出现的几个模型,尤其是那些专攻文本转语音(TTS),翻译并转换出的结果酷似人的口吻。另外文生图/视频,效果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,互联网短视频是重灾区,我还记得无穷小亮的一个鉴定视频,其中一个讲的是由AI拼凑生成手指水母的事件,另外差评君也曾发布过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。
现象3.AI在入侵我的生活,从身边统计出发,平时消遣的内容,大部分已经由AI生成,AI生成的语音,文章,图片,视频,代码……
不难想象,今后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AI化,穿的衣服由AI设计,AI机器人生产,出行由AI控制,人不用自己开车,上班用AI工具,下班吃AI做的预制饭……AI创造的岗位和被它夺走的岗位数量能匹配上吗,不匹配到时候剩下的人干什么啊。
现象4.记得在2016至2022年期间,短视频发展迅速,在互联网上常看见许多剪辑视频课程的广告,但是如今很多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AIGC的广告。想象一下,以前视频要人一个个片段剪辑,但是现如今拼凑一堆文本,喂给AI就能生成与内容对应的图片或者视频了,这绝对利好内容农场。